1.中国各省份气候情况是怎样的?(详细)

2.近几十年来,中国有什麽大型的气候异常或是疾病?

3.今年气候异常,雨水偏多吗?

中国气候异常哪个地方严重些_中国气候太差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正常年份里,每年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我国的主雨带会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形成雨季。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天气为主,夏天增温和太阳辐射增温在这时都比较明显,一般也容易出现高温天气。但今年由于主雨带提前北移,南方地区长时间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或者是大陆高压的暖高压控制,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因而就造成了南方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

除了副高势力强以外,马学款表示,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北方地区的冷空气虽然比较活跃,但势力弱,影响区域偏北;二是在低纬度地区的热带系统中,台风或者热带风暴的势力也比较弱,路径又偏南。因此,冷空气和热带系统都很难直接影响高温区。”这无疑加剧了南方的持续高温天气。随着持续的高温,降水稀少,加之比较高的蒸发量,便造成了贵州、湖南、江西等地旱情的持续发展。

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表面来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是造成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的主因,但为何今年副高势力如此强盛,且持续时间这么长?对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首席科学家李维京从气候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从今年入汛以来的气候特征来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位置偏北、偏西是持续高温少雨的主要诱因,其中,有四个因素对助推副高势力起到了主要作用。”

第一个是海洋因素。李维京表示,“今年海洋受到的东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风量都偏低,而整个西太平洋暖风地区的海风量偏高,这便有利于副高的增强和偏北。”

第二个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非常显著。去年冬季,东部地区温度偏低,但惟独青藏高原的温度很高。加之去冬今春,青藏高原很少积雪,可以接收到比较多的太阳辐射,因此,青藏高原在夏季便成为强大的热源。“这个热源有利于副高偏北、偏西,而且有利于华北降水,不利于长江及江南地区的降水。”李维京解释说。

第三个是中高纬度因素。李维京说:“从去年9月份以来,北极海冰便处于十多年来的低点,海冰减少吸收了较多的太阳热量。而现在北极又处于负位相,正好有利于副高偏北,季风偏强,有利于华北降水,不利于长江及江南地区降水。”

第四个是全球变暖因素。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副热带高压向北扩大,并显示出全球副热带高压都向北移动的趋势。因此,李维京表示,“从年代纪的视角来看,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可能会形成北涝南旱的趋势。并且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我国主要雨带未来很可能向北移动”。

天气现象未来趋势

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究竟会对天气现象造成何种影响?对此,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胡永云表示:“根据分析我们发现,今年的气候特点与通过气候模式预测的全球变暖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也就是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干旱等异常天气现象很可能经常“光临”。

胡永云进一步解释:“比如,我们使用了全球几十个气候模式进行降水预测:定在21世纪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北方的降水确实在增加,而南方的降水则在减少,但不至于减少到干旱的程度,但北方的降水是增加的。”

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同样受到了全球变暖影响。通过近几年的气候资料分析,胡永云发现,随着气候变暖,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逐渐向北走,与此相对,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则在逐渐向南走。“虽然扩展得不是非常多,移动还是蛮缓慢的,但整体来讲,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还是向北走的。”胡永云表示,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也逐步向北移动,雨带又总是在副热带高压的北部,因此,雨带也就相应偏北边了,这无疑加剧了南方的高温少雨。

总体上可以看出,今年的南方干旱、降水偏少,而北方降水偏多,与全球变暖形势紧密一致。但胡永云强调:“不能说今年的温度太高就是全球变暖,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而是形势相一致美国进口普卫欣天猫。”

对此,李维京也表示,“全球变暖后,近地层即对流层变暖最显著,大气中的水循环会加剧,令大气不稳定度增加,容易出现旱涝等极端天气”。也就是说,随着全球变暖,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极端天气持续增加,大家都在遭遇全球变暖后的天气影响。

中国各省份气候情况是怎样的?(详细)

你好!如果是对人居而言,气候是够恶劣的,夏季受副高压控制(闷热难耐),又受到台风的威胁。而冬季北方寒冷气流长驱直下(寒风凛冽),冰雪纷飞。如此天气难以启齿。

但对农业而言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首先,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种植,夏季台风招摇却可缓解农作物缺水。其次,温热的天气利于玉米、棉花的种植。再次,还可以蓄养小鱼小虾什么的,还能挣个“鱼米之乡”的头衔。最后,“瑞雪兆丰年”,每一种苦难都有其回报?难道你不这样认为?

近几十年来,中国有什麽大型的气候异常或是疾病?

1、北京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

2、天津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有明显由陆到海的过渡型。气候特点是四季明显,长短不一;降水不多,分配不均;季风显著,日照较足。

3、河北省

属中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温度适中。

4、山西省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与相邻的华北平原相比,气温略低,降水偏少,差距尤以雁门关北更为明显。5、内蒙古自治区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域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夏短冬长,较为干冷。东北

6、辽宁省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

7、吉林省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春秋多风。

8、黑龙江省

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数地区冬长夏短,西北局部地区长冬无夏。

9、上海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10、江苏省

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季风影响显著。春夏之间多梅雨,夏秋之际多台风。

11、浙江省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暖湿条件较为优越。夏秋之际常受台风影响。

12、安徽省

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每年6~7月为梅雨季节。

13、福建省

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丰富,雨热同季。

14、江西省

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夏较长,春、秋略短;夏季炎热多雨。

15、山东省

大部份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夏热多雨,冬寒干燥,四季分明。胶东半岛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华中

16、河南省

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区,中部和北部以暖温带气候为主。季风特征明显,四季分明。

17、湖北省

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东部夏季酷热,是长江沿岸的“火炉”之一。

18、湖南省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华南

19、广东省

属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20、广西壮族自治区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多雨山区冬季较为干冷,沿海地区,长夏无冬。

21、海南省

全省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炎热,长夏无冬,雨量充沛。西南

22、重庆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暖夏热,雨季较长。河谷地区多连晴高温,重庆市区为我国著名的“火炉”之一。

23、四川省

分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川西南山地热带半湿润区以及川西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三大部分。全省气候类型多,山地气候垂直变化大,季风气候明显,季节气候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气象灾害种类全。

2、贵州省:多数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湿润。

25、云南省

地处亚热带、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冬夏温差不大,干湿两季分明。气候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呈明显的垂直差异。滇东高原气候温和,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誉,省会昆明也被称为“春城”。

26、西藏自治区

多数地区属高原气候,干燥寒冷,长冬无夏,空气稀薄,日照充足。仅藏东南部分地区受印度洋季风影响,较为温暖湿润。

27、陕西省

气候以秦岭为界,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北部主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陕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陕南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28、甘肃省

地域狭长,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兼具温带季风和大陆气候特征。多数地区干旱少雨,日照充足。

29、青海省:属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冬寒夏凉,气候干燥,日照充足。

30、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受整体地形影响,气温南低北高,降水南多北少。

31、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主属大陆性气候,以天山为界,南疆北疆气候差异明显。北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南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港澳台地区

32、香港特别行政区

主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

33、澳门特别行政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34、台湾省

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扩展资料:

我国气候区划大多是以≥10℃活动积温或≥10°C日数为主来确定温度带界限指标的。在拟定界限指标时,重要依据是植物分布和农业上的差别,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气侯区划,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态气侯的内涵。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以≥10℃等效积温作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将全国划分Ⅰ为赤道热带、Ⅱ为中热带、Ⅲ边缘热带、Ⅳ南亚热带、Ⅴ中亚热带、Ⅵ北亚热带、Ⅶ南温带、Ⅷ中温带、Ⅸ北温带、Ⅹ寒带等10个一级温度带。

然后在各温度带中根据g干湿气候型等级,划分湿润(M)、半湿润(SM)、半干旱(SD)、干旱(D)和极干旱(DD)等30个气候区。西蔵东南端、四川和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因坡陡峭,某些温度带水平面积很小,不在图上划出,予以略去。全国的30个气候区分布如图所示。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

百度百科-气候分类

今年气候异常,雨水偏多吗?

1991年江淮及太湖流域地区入梅早,降雨强度大,梅雨带稳定,梅雨量大。5月中旬末至7月中旬初不足2个月的时间内降雨总量一般有500-1000毫米,局部地区达1000-1300毫米,比常年偏多5成以上,江淮大部偏多2倍左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太湖流域发生大洪水。皖、苏、鄂、豫、湘、浙、沪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亿以上,受灾农作物2.3亿亩,死亡1200多人,倒塌房屋数百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亿元左右。

1991年12月22-30日,我国出现一次大范围的降温和雨雪天气过程,西北和华北大部、西南东部及江南、华南的不少地区最低气温打破历史同期记录;江淮最低气温降至一10~一15℃、江南降至一5~—12℃。太湖、洪泽湖封冻,太湖最大冰厚达15厘米,是自1954年来封冻最严重的一次。湘、鄂、赣、苏、皖、浙、闽、桂、粤、川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农作物、蔬菜、果树等受到严重冻害,其中江西省受冻油菜1017万亩、柑桔125万亩。

1992年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黄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伏秋旱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9亿亩,其中成灾面积2.5亿亩,绝收3800多万亩。

1993年1月上旬末至中旬中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和雨雪天气,不少地区中旬平均气温为建国以来同期的最低值。苏、皖、赣、鄂、闽、粤、桂等省区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或寒害,其中仅广东省受灾农作物就达800多万亩,160万亩淡水鱼受冻害,经济损失达41亿元。1~3月,青海省大部地区连降数场中到大雪,积雪普遍达15-50厘米,局地达1米,加之气温持续偏低,积雪难以融化,使南部和环青海湖一带地区发生严重雪灾,受灾牲畜134O多万头(只),累计死亡147万头(只)。4月上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河北中部和南部最低气温降至一3一—8℃,有1460万亩冬小麦、蔬菜等受冻害。

1993年5月4-6日发生了自1927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天气过程。它波及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4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风力一般6-7级、局部达9-10级,瞬间最大风力达12级,最低能见度接近零,风沙形成的沙尘暴壁高达300-400米。受其影响,4省区受灾农作物560万亩,死亡和丢失牲畜12万头(只),死亡85人、失踪31人,多处公路、铁路运输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

1994年汛期,两条明显的雨带长期在南岭及东北地区摆动,暴雨天气频繁。西江、北江、湘江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赣江为第二大洪水。桂、粤、闽、湘、赣、辽、吉等省区有7600多万人受灾,1亿亩农田受灾,死亡1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近800亿元。

1995年汛期,江南及东北的东南部等地暴雨频繁,其中江南北部一带6月上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一般有350-500毫米,部分地区达500-900毫米,偏多5成至2倍;辽、吉两省大部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一般有200-500毫米,偏多1-3倍,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及长江下游干流和辽河、浑河、第二松花江、鸭绿江等发生大洪水,湘、赣、辽、吉、浙、鄂、皖等省受灾农田数千万亩,死亡 22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 1100多亿元。

1995年 11月至 1996年 3月,青海南部及西藏部分牧区降雪频繁。青海省玉树州大部地区积雪深度在40厘米左右,最深的达2米,散落在28万平方公里的近万名藏族牧民和30万头牲畜一度被大雪围困,全州因雪灾死亡牲畜108万头(只)。西藏牧区至3月己连续出现5次大范围的强降雪过程,局地积雪深达 1. 5米,造成 45万人和 900万头(只)牲畜遭受雪灾,有150万头(只)牲畜死亡。

1996年2月下半月,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降温10—18℃、江南和华南达18-22℃,华南大部、西南东部下旬平均气温为1964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南方各省区遭受不同程度的低温冻害。其中,广东冻死塘鱼15万吨, 290万亩冬薯和 220万亩热带、亚热带水果普遍受害,经济损失达46亿元;广西冬种作物受灾1560万亩,水果受害35万亩。

1996年 7月 31日和 8月 1日, 9608号台风先后在台湾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沿海潮位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潮位。台风及其减弱的低气压深入内陆造成大范围的风雨灾害。闽、浙、苏、赣、湘、鄂、豫、冀、京、津、晋、陕等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死亡7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50亿元。

19年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尤其北方大部地区夏季持续少雨高温,6-8月降水量一般为150-300毫米,偏少2-4成,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夏旱最为严重。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亿多亩,其中成灾面积达3亿亩。黄河从2月7日起,多次出现断流,至11月21日累计断流共222天,断流河段曾一度达700多公里。

19年夏季,华北、东北、西北、黄淮等地先后出现晴热高温天气,其中华北中南部,西北东部≥35℃的高温日数在10天以上,部分地区超过30天,山西运城、陕西西安等地达60天,一些地方最高气温超过4l℃。

1998年,继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汛之后,夏季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又较常年偏多,暴雨频繁,其中长江流域大部降水量一般有700-1000毫米,部分地区达1000-1500毫米,嫩江流域大部也有350-550毫米,偏多5成至1.5倍,长江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出现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该年全国暴雨洪涝受灾面积达3.34亿亩,1.8亿人(次)受灾,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

1998年3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出现大风和强降温天气,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最低气温降至一1一—2℃,并降了雪。低温降雪使皖、苏、豫3省遭受冻灾的农作物面积达5500万亩。

1999年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北方冬麦区和南方的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旱;夏季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汛期无汛,季降水量一般偏少2-5成,部分地区偏少5-8成,进入9月以后,华北、西北东部、黄淮部分地区及鄂北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致使上述大部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严重夏秋连旱。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780亿元。

1999年夏季,华北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两段持续晴热高温天气,≥35℃的高温日数一般有10-25天;7月24日北京最高气温达42.2℃,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气温。

1999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了罕见的“凉夏”。其中,上海未出现≥35℃的高温,为1883年以来所未有;江苏的“凉夏”天气为近40年之最。由于积温不足,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生育期推迟,甚至歉收。

1999年12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初,受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华南、西南等地发生大范围的低温冻害,各类作物受灾面积达8000多万亩,仅广西、广东、云南、福建4省区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亿元左右。其中云南昆明世博园内最低气温降至一9℃,室内植物8成受冻,许多耐寒植物也被冻死。

2000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北方大部地区春夏大旱,南方部分地区也发生春旱或伏、秋旱,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亿亩,绝收面积1.2亿亩,其中辽、吉、黑、内蒙古、冀等省区旱情最重。因旱全国有天津、长春、济南等3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

2000年夏季,华北、华南等地不少地区连遭热浪袭击,华北、江南中东部、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35℃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其中,河北承德、北京、广东连县分别达28、 26和 44天,比常年同期分别偏多 25、 21和 22大。以夏凉著称的承德市7月12-14日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过40℃,其中14日达43.3℃,为建站以来的最高气温;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市7月分最低气温超过30℃的有5天,其中28日高达31.1℃,为该市有气象记录百年来日最低气温的最高值。

2001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北方地区在1999、2000年两年少雨大旱之后,又发生一次大范围严重干旱。至6月上旬,全国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4.2亿亩,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期最大值,并有4460万人和1450万头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进入盛夏以后,四川盆地及以东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秋季,东北、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仍有不同程度的干旱。该年全国受旱农作物达5.7亿亩。

2001年7月上旬的短短的一周之内,广西接连遭受“榴莲”、“尤特”两个台风的袭击,出现大范围的暴雨或大暴雨,西江干支流洪水暴涨,邕江南宁、贵港等河段发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全区有48个县、市、区1000多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受灾农作物1000多亩,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亿元。

还有的异常气候就是2008年的南方雪灾以及现在的西南五省的干旱。

疾病大都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要是在咱们国家爆发的,主要就是非典了。

家气象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就今年气候异常的成因召开诊断会议,与会专家认为:环流异常是造成中国今年气候异常的直接原因。

今年以来,中国气候十分异常:1至3月份,气候以干旱为主,并有明显暖冬特征;4月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雨水偏多;进入6月,中国很多地方暴雨频繁,局部地方出现了江河决堤的洪涝灾害。

专家认为,环流异常是造成今年中国气候异常的直接原因。4月中旬以来,东亚中高纬地区主要为负高度距平控制,西风带系统频繁,多弱冷空气活动,造成中国北方大部雨水较多;4月中旬至5月中旬,副高位置偏北是导致这期间华南雨水偏少的主要原因。

而形成去年初夏(6月)中国降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冷空气异常频繁,来自南方海上的暖湿气流十分活跃,冷、暖气流相互交汇才产生了大范围降水,但由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位置不稳定、南北摆动比较大,从而使得6月份的全国降水表现出雨带南北摆动,多局部暴雨等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