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局监测能见度的方法

2.北京气象局科普馆对外开放吗

3.气象局总是能够提前几天预报天气,这是怎么做到的?

气象局的仪器介绍用处_气象局里面有什么仪器

使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测量。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是自动测量降水量的仪器,主要由承水器、过滤漏斗、翻斗、干簧管和底座等组成。

降水通过承水器,再通过一个过滤斗流入翻斗里,当翻斗流入一定量的雨水后,翻斗翻转,倒空斗里的水,翻斗的另一个斗又开始接水,翻斗的每次翻转动作通过干簧管转成脉冲信号(1脉冲为0.1mm)传输到采集系统。

仪器测量范围0~4mm/min。如遇雪、冰雹、雨夹雪等固态降水或混合性降水时,需加盖停用,改人工测量降水量。

扩展资料:

降水量因素: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②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气象局监测能见度的方法

草地中间唯一的一片泥土上,摆放着温度计。北纬29°35′,东经106°38′,海拔259.1米,我市主城区唯一的气象观测站就坐落在沙坪坝一个安静的角落。由于主城区只有这一个监测站,沙区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就代表了主城区的情况。

平时我们看到的主城区的气温、雨量、风向是怎么测量出来的呢?气象工作人员又是怎样得到这些数据的呢?记者昨日来到这个观测站想探个究竟。

自动采集数据

记者首先来到地面测控科,这里的电脑屏幕上显示

着一串串的数字和温度图形。工作人员唐贵萍告诉记者,沙区气象局从去年开始正式使用全自动的气象数据采集仪器,只要坐在办公室就可即时监控所有的气象数据。

下午两点,气温37.9摄氏度,地表温度49.9摄氏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工作人员说,地表温度是指地面的温度,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气温是指地面1.5米高度的温度。气温计必须放置在百叶窗中,保持不被太阳直晒,自然通风的环境。

现场打探仪器

工作人员带着记者来到观测坪,这个大概有100平方米左右的大“屋顶”种满了青草,记者看到了测量雨量的仪器:一个1米左右高的黑色空心圆柱,圆柱的顶端内陷成一个圆锥形,雨水就顺着小孔流到圆柱里的烧杯里。一旦有雨水进入,指针就会带着墨水在数据纸上作标记。

在这100平方米左右的草地上最特别的就数地温测量场地了。一块10平方米左右的泥土,周围还被铁栏杆保护起来。地面上整齐地摆放着3根气温计。其旁边一个木架子上还有3根气温计,这3根温度计的一头已经被插进了泥土。

“这是测量地表下的温度。”根据需要的不同,气温计插进地下的深度也不同。而旁边的蓝色电线也是被埋到了土里,另一头则连着一个白箱子,上面写着地温变送器。工作人员说,温度测量后会通过变送器自动将记录送到电脑里进行存储。

北京气象局科普馆对外开放吗

国内气象局大部分 监测站 都采用目测,选好参照物,先用GPS定位测量好后,用目测参照物,确定能见距离。。。

也有 观测站 选用 能见度观测仪,很少,主要是 试验阶段,原理是两个对射口径,发射光束,接收多少,看空气中离子浓度,被阻碍多少,来确定能见度的变化。国内处于研发阶段,仪器核心部分的芯片处理都是 国外进口,芬兰 德国等。。。。

气象局总是能够提前几天预报天气,这是怎么做到的?

对外开放。

北京有个北京气象局科普馆。开放时间是周一到周日全天。该馆陈列有常规气象仪器实物展台、气象卫星、多普勒测雨雷达、基层地面气象观测站、雷电、龙卷风模拟等模型,以及用于人工防雹业务,人工增雨和大气探测等业务的自控微型无人驾驶飞机等实物。

为了让参观者能够更为清楚地了解各种气象现象,该馆还将龙卷风的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太阳辐射原理等各种各样的气象现象,制作成了近30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卡通画图。

北京气象局科普馆:

北京气象科普馆成立于2001年5月15日,位于昆玉河畔北京市气象局院内,科普展示面积300平方米。

最受人瞩目的要属馆内陈列的19个常规气象仪器设备及实物展台。而在科普馆的一角,只要参观者说出自己的生日,工作人员就可以立即调出当年当天的气象资料,并生成图像,以这样的图像为背景,留下一张生日摄影照片,将使许多参观者获得一份意外的收获。

说到天气预报,首先要说说现代的天气预报系统。

主要分为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雷达系统,高层大气气象观测,气象卫星以及数据解析中心等。

地面气象观测站:

地面气象观测用目力和借助仪器对云和近地面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进行连续的、系统的观察和测定。观测项目有大气压力、空气温度、湿度、地表温度、地中温度、风、降水、云量、云状、能见度、辐射、日照、蒸发、冻}、积雪、电线积冰等天气现象。

气象雷达系统:

气象雷达,是专门用于大气探测的雷达。属于主动式微波大气遥感设备。与无线电探空仪配套使用的高空风测风雷达,只是一种对位移气球定位的专门设备,一般不算作此类雷达。

气象雷达是用于警戒和预报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如台风和暴雨云系)的主要探测工具之一。常规雷达装置大体上由定向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天线控制器、显示器和照相装置、电子计算机和图象传输等部分组成。

气象雷达是气象监测的重要手段,在突发性、灾害性的监测、预报和警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高层大气气象观测:

高层大气气象观测主要通过释放无线电探 空仪和布置风廓线雷达实现。前者可以认 为是地面气象站的高空版, 可以实现收集 约三十千米高空处气象数据的功能。后者 可以认为是地面雨雪气象雷达的孪生兄弟,主要测量高空中的风速和风向等信息。

气象卫星:

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

地面站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海面,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

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气象业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大气科学、海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

气象卫星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卫星之一。

最后就是数据解析中心了。气象数据解释中心根据各个仪器传达的数据进行分析,而我们之所以能看到那么多天的天气预报,都是从以上分析得来的。

不过,天气的变化是很快的,所以气象局要根据不同天气数据,进行更新,比如早上看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到了下午天气更新成了多云。不同时刻,分析的数据也不一样,气象局会在特定时间内,更新气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