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蓟北在唐朝指什么地方?

2.清代初年频发自然灾害,康熙大帝反而成就了一番伟业!

平定天气预报_阳泉天气预报

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便给以;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蓟北在唐朝指什么地方?

的,无据可依

诸葛亮借东风这是违反人类常理的事情,这只是《三国演义》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才能,凸显出诸葛亮的才能,而虚构的,相反的,据《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周瑜功劳最大。

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此外周瑜心胸也非常宽广,与演义描写不同。

不过《三国演义》本属,此段诸葛亮神坛作法借东风一事,后世有两种看法:一方认为是书中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作者编撰以塑造丰满其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认为书中实际上并未正面直接明言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只是以丰富的气象学知识预测到会有东风,因此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只是装腔作势装作使用法术,同时震慑江东。书中提及作法借东风也都是借角色之口在对话中说起,并无作者叙述行文直接确认是法术所为。

扩展资料:

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赤壁斗智:

刘备率军到了夏口(今湖北汉口)之后,诸葛亮说:“如今态势紧急,我请求亲赴江东求救于孙权。”当时孙权率领军队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观望事态的发展。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局势:“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也把部众聚集在汉水之南,打算与曹操争夺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势力,基本上占据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所以刘豫州逃到了这里。

接着,诸葛亮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 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为何不投降。

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

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

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百度百科-诸葛亮

百度百科-借东风

清代初年频发自然灾害,康熙大帝反而成就了一番伟业!

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出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百度百科

灾难成就康熙伟业

◇ 杨东晓

自然灾害摧毁过兴盛的朝代,也毁灭过无数人类文明,但是中国的夏禹时期、两汉以及清代初年频繁的自然灾害,却磨砺出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共克时艰、多难兴邦,成为灾害留给中国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内乱外患不断

康熙统治中国时期,是一个领土不断扩张、战火东西绵延的时代。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珍说,国内战争方面,有东南部收复台湾的战役,西部和西北边境长期平叛准噶尔汗国噶尔丹的战争(1720年康熙为平定准噶尔部还伐至西藏,并于康熙五十九年在拉萨立了一块“御制平定西藏碑”);对外则是与沙皇俄国的战争。在对噶尔丹的战争中,康熙三次御驾亲征。他在自己1696年第一次西征噶尔丹的“工作日志”中写道:在第一次噶尔丹战役中,我在拂晓前已是第五次起来观察,骑马行走,越过营地。这一天,他回来宿营的时间大概是晚上11点,于是只吃了点白天的剩饭。

此外还有爆发于1673年的“三藩之战”(三藩者,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破坏性极强的战争。

宽仁君主

康熙初年,为了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经济状况, *** 实施了很多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的宽仁政策。作为君主的康熙,他的宽容仁慈不仅体现在恢复人民生活的措施中,在严酷的战争中也有资料反映。

反清武装首领杨起隆,于康熙十二年在北京与黄吉、陈益等三十余人密谋起兵,诈称朱三太子。八旗军对杨的起兵严酷镇压,战火中不少百姓逃往城外,有一部分群众还跟随了杨起隆。

此番平乱之后,康熙大赦了叛乱首领之外的所有人,他很清楚,清廷永远无法算清有多少人卷入此案;也不能清算到老百姓头上。他向兵部尚书下了一道令,要求各级军官更多地运用安抚的手段来施政。他的理由是,那些落后地区的百姓们随了叛军,也是本能地珍惜生命,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反抗。如果清军将他们杀死,则有违帝王拯救黎民的意愿,而且剥夺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康熙要求官兵,如果遇到猖狂的匪徒抵抗或其拒绝投降,可以,但是他们的孩子和女人必须被收容安抚,不得滥杀无辜,也不要无故逮捕任何人。

令康熙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是,他曾经多次被群臣提醒,不能派水师提督施琅指挥对台湾的战争——施琅曾为明臣,如果给他军队和船只,他很可能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康熙传施琅觐见,开诚布公地说:有人预料你一到台湾就叛变,但依我看只有你能攻克台湾,并且我敢担保你不会叛变。

康熙是对的,施琅迅速平台,证明自己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他的整个家族都在效忠康熙的王朝。

16年孟夏,康熙在距离京城遥远的大西北营地听到噶尔丹被迫自杀的消息时。他如实记录下自己的思绪:在这几年里,我三次亲征,栉风沐雨跨越沙漠,并日而食。在这荒凉的沙漠里,人们以为这是在受着艰辛,但我可不这样想。所有人都能避开这些事情,但我避免不了。不断地行军作战和勤政已使我取得了伟大的成效——如果不是噶尔丹的话,我永远体会不到这些。

抗灾政策的集大成者

这是一位终生都在考验之下的帝王,即使没有战争,还会有频繁的大灾袭来。赫治清说,康熙年间灾害过于频繁,所以“荒政”(关于如何救灾的政策法令)几乎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清承明治”的基础上,康熙 *** 又制订出新的抗灾救济制度,并成为中国历代抗灾赈济措施的集大成之作。

为了全面掌握各地灾情,康熙把明朝每年农历五月报灾,改为夏季报灾不出六月、秋季报灾不出九月——康熙执政时疆域向北扩大很多,所以照顾到北方地区夏粮收割较晚这一实际情况。得到报告以后,中央 *** 要派人下去勘灾,然后是蠲免(减免税收)。国家粮库对灾害地区调拨粮食,平粜、遏粜,防止灾后粮食涨价。

塌了房子的给予维修费,失去亲人的发放抚恤金,施粥、施药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但这总不是长远之计。对于灾民的长久安置,康熙取移民的办法,四川就是一个灾民移入的大省。有了安身之地后, *** 开始出台钱粮和种籽借贷政策,确保灾民在来年能有收成。

至于康熙本人,则非常重视各地传来的有关天气正常和异常的报告。赫治清说,康熙是位善于学习的君王,他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到一些观天气的常识,并懂得了记录天气形势的重要性,于是在全国各地都安排亲信帮他观察与记录。康熙三十二年夏,淮徐及至江南地区大旱,到了阴历六月中才降雨。因为天气总是和粮食收成及米的价格紧密相关,所以康熙凡见到南方来人都要询问详情,“夙夜焦思,寝食不安”。

康熙也曾亲自研究天气。他从清代逐日记载降水的《晴明风雨录》中摘抄下有规律的现象,并认为从中可以做出天气预报。当时康熙大致总结出的有:阴历每月初八、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这些日子下雨;在初九到十五这几天能看到月光,如果出现了云挡月,就将有一场持续几天的暴风雨。为了能够准确地判断风向,康熙还在自己的住所竖起一杆小旗子。他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路记录下来,与来自各地的天气奏报做比较。这也算是农业大国国君一种特殊的勤政方式了。

康熙执政的年代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天灾人祸的几十年,他和他的国民都没有被打垮。赫治清这样评价灾难中的康熙时代:中央 *** 在救灾中创建了廉政工程并努力树立廉洁 *** 的形象;康熙很重视官员的“考成”(政务考评)制度,而他本人也在满汉及各族人民眼里有了一个极好的“考成”,这对于清初社会矛盾的和解以及社会和谐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不断的抗灾、亲征平乱和带头治理黄河,康熙在精神上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各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本文最初刊载在《新世纪周刊》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