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期天气晴好,江苏入梅还要多久?

2.什么是梅雨季节

夏收夏种气象服务的新闻_夏收夏种气象服务

2022年五一天气情况:

5月1日起,西北、华北、黄淮等地气温将明显回升。5月3日至4日,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超过30℃,局地可达32℃以上。

4月30日受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黄淮地区等地将有大风降温天气,东北地区有小雨。5月3日东北地区受冷空气影响,气温波动明显,伴有弱降水和阵性大风天气。

期前期南方有分散性降水。4月30日至5月1日,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盆地、江南、华南等地将有分散性小到中雨或雷阵雨,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2日起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弱,天气转好。

此外,还需关注华南沿海风雨天气。5月1日至3日,海南岛、广东沿海和广西沿海等地局部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华南沿海、南海中北部海域将有6至7级大风,阵风8至9级。

五一期天气注意事项

1、日前期降温降雨,注意防范对交通出行、生产生活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防范偏南地区降水可能引发的局地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降雨时局地伴有雷电、阵性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提请加强防范。

3、 日后期局地森林火险气象条件等级较高,提请加强火情监测,防范林区和城镇火灾。

4、抓住雨后持续晴好天气,做好夏收夏种工作。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网-“五一”期我国大部以多云到晴天气为主

近期天气晴好,江苏入梅还要多久?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节气小暑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节气小暑教案1

 一、活动主题:

 二十四节气——小暑

 二、活动目的:

 1、知道二十四节气——小暑,这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第十一个,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炎热,有的地方进入雷雨最多的时节。

 2、了解小暑的简单知识及习俗,丰富孩子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感受力。

 3、积极参与小暑相关的活动。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家庭、户外

 五、活动参与人员:

 老师、小朋友、家长。

 六、活动流程:

 (一)集体活动:

 1、搜集小暑知识,拍和小暑有关的活动照片(布置班级主题墙)。

 2、有关小暑古诗诵读

 《玉溪小暑却宜人》

 [宋]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二)特色活动:

 1、阅读活动:有关小暑的绘本小故事等。

 2、音乐表演活动:打击乐《大雨小雨》、《小荷花》。

 3、美术活动:以绘画、图文等形式记录天气情况,感受小暑节气前后的气候特征。

 4、手工活动:粘贴画(泥工)冰激凌、荷花、西瓜、饺子等

 5、科学探索活动:寻找蛐蛐、天牛。

 6、亲子制作、品尝活动:吃鳝鱼、吃藕、食新、吃荷花、水果捞、吃饺子等。

 7、亲子户外活动:感受徐州特色—伏羊节,晒书、晒衣服,捉蛐蛐。

幼儿园节气小暑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教材通过让学生听《龙宫晒龙袍》《百索子撂上屋》《白龙归家日》的故事了解传说小暑习俗;通过赏析美文《北平的夏天》,引领学生北平夏天的丰富多彩与可爱;通过品味农谚和相关古诗词带领学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小暑节气,并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吃饺子”“食新”两项小暑传统活动更意在让孩子们在动手做做的同时加深对节气的了解与情感;教材最后“情景交融写游记”的习作安排则引导学生写风景时带着自己的不同感受,切记写流水账,写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感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小暑”的由来、相关农谚、诗歌及各地习俗等知识。

 2.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传承并发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小暑”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及包饺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小暑

 1.诵《节气歌》

 孩子们,你们知道《节气歌》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现在又是哪个节气呢?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的春天已经过去,骄阳似火、绿树成荫,夏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暑”,去感受下它的热情。

 2.板书:小暑

 看到这个暑,你想到了哪些词?(学生交流并汇报)

 (二)走进小暑

 知道小暑在什么时候?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

幼儿园节气小暑教案3

 1、活动主题:

 二十四节气——小暑。

 2、活动目的:

 知道二十四节气——小暑,这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第十一个,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炎热,有的地方进入雷雨最多的时节。了解小暑的简单知识及习俗,丰富孩子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感受力。积极参与小暑相关的活动。

 3、活动时间

 小暑前后,活动地点:家庭、户外,活动参与人员:老师、小朋友、家长。

 4、活动流程:

 集体活动:搜集小暑知识,拍和小暑有关的活动照片(布置班级主题墙)。

 5、有关小暑古诗诵读《玉溪小暑却宜人》。特色活动:阅读活动:有关小暑的绘本小故事等。音乐表演活动:打击乐《大雨小雨》、《小荷花》。美术活动:以绘画、图文等形式记录天气情况,感受小暑节气前后的气候特征。

 6、手工活动:

 粘贴画(泥工)冰激凌、荷花、西瓜、饺子等.科学探索活动:寻找蛐蛐、天牛。亲子制作、品尝活动:吃鳝鱼、吃藕、食新、吃荷花、水果捞、吃饺子等。亲子户外活动:感受徐州特色—伏羊节,晒书、晒衣服,捉蛐蛐。

幼儿园节气小暑教案4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朋友们将在本节课程中走进小暑,了解小暑,体会小暑的自然和人文之美。

 目标

 (一)帮助儿童了解小暑时会发生的气象变化;

 (二)带领儿童了解小暑时典型物候现象:三候;

 (三)认识小暑的的代表民俗活动;

 (四)学习有关于小暑的谚语。

 内容

 (一)气象变化

 小朋友们有谁知道“小暑”的含义吗?顾名思义,暑是炎热的意思,那么小暑就是小热,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有到最热。但是实际上,小暑和大暑经常是“没大没小”的,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还有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虽然从小暑和大暑的平均气温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但是到大暑的时候空气中湿度更高,因此带给人的感觉更闷热、更难以忍受。

 除此之外,小暑时中国南方各地也会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迎来了高温少雨的日子。所以小朋友们在小暑期间,出门时不要忘记带好雨伞哦!不要看出门时晴空万里就不带雨伞,说不定暴雨马上就要来临哦,到时候你就要变成落汤鸡啦。

 (二)物候现象

 中国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这三候无一例外都从侧面强调了小暑的高温。

 “温风”就是热风,这一候呢,意思是说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气温升高,盛夏来临,相信小朋友们对这一候还是深有体会的。

 而二候和三候就离小朋友比较遥远了,首先二候指的是什么呢?在《诗经七月》中有一句描述蟋蟀的句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意思是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小暑的炎热。

 那么三候说的是在小暑时,老鹰因地面的温度太高而不下地,选择在清凉的高空中飞翔。

 (三)代表民俗活动:包饺子

 小暑正值伏日,此时人们容易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因此,小暑时的饮食很重要。在过去,我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而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它是开胃解馋的美食,伏日吃饺子是传统习俗。这次就请小朋友们体验一回北方的习俗,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馅,并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喜欢的馅和饺子皮,我们一起包饺子吧!(花样包饺子见立冬)

 (四)文学知识:谚语

 有关于小暑的谚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它们来自于生活,因此贴近生活,自然而又鲜活。在这里老师讲给大家展示若干条有关于小暑的谚语,小朋友可以来猜一猜每一条谚语的意思是什么。

 1.小暑起燥风,日夜好晴空。

 2.河道决口似瀑布,千人万人难挡住。

 3.天旱香瓜甜,枣子结得国。

 4.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5.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

 6.先动雷声无大雨,后动雷声雨凄凄。

 7.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

 8.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9.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

 10.风急云越急,越急越有雨。

 11.淋了伏王,一天一场。

 12.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13.种豆入伏,押宝有无。

 14..淋了伏头旱伏尾。

 15.入伏不种黍和豆。

 16.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17.睡了一觉,由旱变涝。

 18.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

 19.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20.早看东南黑,午前雨势急。

 21.三伏不受早,一亩增一石。

 22.小暑小禾黄。

 23.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

 24.立足抗灾夺丰收,防涝抗旱两打算。

 25.预先不清淤,水到来不及。

 26.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

 27.伏里顶风乌云集,顷刻之间下大雨。

 28.小暑无雨,饿死老鼠。

 29.太阳披袭衣,明天雨凄凄。

 30.夜起东南风,下雨就不轻。

 31.事先不挖沟,暴雨无处流。

 32.沟水外漫,淹了农田。

 33.伏里无雨,囤里无米。

幼儿园节气小暑教案5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制定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三)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四)二十四节气的命名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五)二十四节气的概括

 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开始降雨的意思。惊蛰是说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响,冬眠的昆虫(蛰(zhl)虫)开始活动了。春分春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清明天气晴朗明洁,草木复生的意思。谷雨雨生五谷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降雨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表示冬小麦籽粒逐渐饱满,快要成熟了。芒种表示带芒的农作物进入夏收夏种时期。夏至至是最的意思。夏至是夏季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小暑进入暑热的时期。大暑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暑天将终止。自露表示露色发白,天气渐凉了。秋分秋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寒露表明气温下降,露色由表面的白,变寒。霜降开始降霜的时候。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降小雪的时候。大雪降大雪的时候。冬至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小寒进入冬季寒冷的时期。大寒冬季最寒冷的时期。

 (六)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就是每个节气的气候不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民服务。因为农民种地节气很重要,这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如何,收获的优良。因为农作物生长温度等因素比较重要,而每个节气的这些因素不同。于是农民在适当的节气种适当的农作物。所以二十四节气主要对农民的种植起重要作用。

 (八)评比

 欣赏二十四节气歌(歌曲),显示第27张幻灯片,点击音乐钮。读背节气歌

 1、学生自由读、背。

 2、指名背诵。指名在全班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九)课时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既记住了二十四节气歌,又学到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其实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课后的时候能主动去搜集,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什么是梅雨季节

6月23日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入梅。

今年江苏梅雨雨带呈南北摆动,期间多强对流天气,并有明显降水间歇和阶段性高温。同时,23日起淮北地区也将进入多雨期。省气象服务中心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渠道向公众发布入梅相关信息,解读今年梅雨降水特点,提醒公众关注梅雨及阶段性高温对日常出行的影响。

目前正值夏收夏种关键时期,气象部门建议各地抓住有利时机趁墒抢播,争取早日完成夏种工作,并加强已播作物的田间管理,防范旱涝急转。

由于今年梅雨期间强对流天气较多,气象部门提示,要增强气象灾害防御意识,防范其对人身安全、交通运输、户外作业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据悉,江苏省常年平均入梅日时间6月19日,出梅时间为7月13日,平均梅雨期降水量为256毫米。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气象局——江苏: 淮河以南地区入梅 气象部门发布防御提示

梅雨的定义:

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出现频繁的降水过程,常有大到暴雨。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

除了我国以外,朝鲜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我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淮河,南至闽、赣、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东的27—34°N之间。梅雨期长度以梅雨区中部最长,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长25天。梅雨区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但这是气候平均情况,每年可以相差很大。例如,入梅期迟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长梅雨期可以长达60天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数1954年,该年梅雨期总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梅雨的划分

划定梅雨期以大气环流季节性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在分析环流调整时,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度处脊线的北移位置为主,以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根据以上原则,先确定入、出梅的环流调整日,然后再结合大范围降水现象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划分梅期。

梅雨期连续暴雨与洪涝

长江中下游梅雨来到的迟早和梅雨量的丰歉,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夏收夏种和防汛抗洪以及抗旱蓄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除了热带气旋影响造成的短时间的洪涝外,旱涝总趋势主要决定于梅雨量的丰歉。解放以来最大洪涝如1954、1991年均是由于梅雨期的持续性暴雨造成。而解放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年如18、1994年均是由于梅期过短,梅雨量特少而形成。

一般年份梅雨量占总降雨量的25%左右。但典型的丰梅年,以南京为例,1954年雨量为1561mm,梅雨量为623mm。又如1991年年雨量为1828mm,梅雨量为840mm,占年降水总量40%左右。所以丰梅年,如梅汛期出现大涝,则全年降水易偏多,大涝年的格局大致已定。丰梅年主要灾害影响是江湖的防汛抗洪,城市防洪和农业上的排涝。

入梅后,雨量陡增,暴雨频繁,这是梅雨期的主要气候特点,尤其是连续暴雨过程的出现是梅雨期暴雨的特色。据江苏省降水资料统计,只有1963、14年入梅前各出现过一次连续性暴雨,其余年份连续暴雨均频繁出现在梅雨期。出现概率最大的时段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在此期间出现连续暴雨过程占梅期暴雨日总数的80-90%,所以,可以认为连续暴雨过程是梅期的天气特点。

梅期总雨量的多少,除了与梅长有关外,还决定于梅期中暴雨过程的多寡。梅期暴雨过程总雨量所占梅雨总量的百分比,平均为65%,最多年份占75至76%,最少年份为42%。通常情况下,入梅后,如6月下旬到7月初,长江水位不高,汛情不紧张,则该年防汛任务不会很吃紧。如入梅后6月下旬沿江地区已是连续暴雨,则极易造成江淮并涨严峻的防汛局面。

梅雨间断与“二度梅”

由于天气过程的更迭,绝大多数年份,梅期会出现一度晴好天气,称梅期间断,它与出梅后的天气转晴在成因上有本质的不同。比较典型的具有“二段梅雨”特征的年份有1962、10、1982、1989和1991年。

要特别注意梅雨间断和两断梅雨引发的旱涝急转形势。历史上二段梅雨往往是第一段梅期暴雨不多,梅雨量也偏少。但到第二段则连续暴雨频发,梅雨量陡增,常造成旱涝急转的局面,所以,当尚未具备出梅条件,而发生梅雨间断时,服务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段梅雨”具有如下天气特征:

1.前段梅雨期以阴雨天气为主,出现区域暴雨的频数不大,分别为1962年3/11(指前段梅雨期天数中有几个暴雨日),10年4/16,1982年2/12,1989年5/12,1991年4/22,且除1991年外,均未出现连续暴雨过程。

2.绝大多数年份(除1989年外)第二段梅雨期暴雨频繁,降水集中,其暴雨日概率分别为1962年5/7、10年7/12、1982年14/22,1989年7/18,1991年14/18,且均出现连续暴雨过程。而第二段暴雨过程所造成的总降雨量往往占梅期总雨量的70-80%。

3.造成二段梅雨的主要环流特征是副高脊线一度南压,或在东经120度附近的断裂。

出梅与盛夏

根据40年南京资料统计(以南京出梅后10天内连续出现三天以上>=35度的高温作为出梅后转高温盛夏的标准),出梅后40年中有21年(即近乎一半的年份)在出梅后出现了盛夏高温过程。

有的年份出梅后仅有1-2个好天,复又出现一段阴雨过程--即梅雨接夏雨,且大部分年份在这一多阴雨时段内伴有大-暴雨。这种年份较典型的有12年,尤其是1956、10、14、15、1987这几年出梅后都紧接有显著夏雨。如15年7月17日出梅,其后只维持2个左右无雨日,紧接着7月20日至8月初,苏、皖淮河以南地区出现连续阴雨和暴雨过程。该年出梅前后副高脊线一度增强北上达北纬32度环流调整,以致造成三次区域性大-暴雨。这种情况一般称为倒黄梅,对农业生产危害重,水稻棉花等秋熟作物在梅雨、倒黄梅连续阴湿危害下,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受阻。

出梅后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且持续稳定控制大陆,热带气旋影响少的年份易出现伏旱,1960年以来,全省性伏旱有1966、1967、18、1994年。如遇枯梅年、梅期很短的年份、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旱灾的危害更重,如1966、18、1988、1994年。淮北区域性伏旱有1985、1988、1999。淮北、宁镇丘陵区伏旱偏重。在伏旱期,各种作物正处于旺盛生长期,单季晚稻正处于移栽和幼苗期,常因缺水而不能移栽或旱死;中稻、玉米、棉花等会因伏旱伴随的高温受到影响;中稻的拔节、孕穗受阻,抽穗开花和灌浆也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穗形成小秕粒减产;棉花蕾、花、铃会大量脱落;玉米无法抽穗或授粉不良等等。

梅雨与夏收、夏种

梅雨季节正是南方水稻生长迫切需水的时期,因此,正常的梅雨对水稻生育是有益的。但梅雨期如果雨量过大,则会引起洪涝,过迟又会引起干旱。所以梅雨的迟早、长短和雨量的多少,对梅雨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如江苏省,由于夏熟作物集中收获期在6月上旬,因而入梅期在6月上旬(6月12日)之前的早梅年,梅雨与夏收相遇,会严重影响夏熟作物的丰产、丰收和秋熟作物的夏播、夏种。典型的如1991年6月8日入梅,1999年6月6日入梅,由于梅雨来得早,雨水多而集中造成大面积的烂麦场,严重影响了夏熟作物的及时收割、晾晒入库。

入梅偏晚或梅期过短或梅雨量偏少,则会造成农业用水紧张,特别是春旱严重的年份,河湖干涸,水稻移栽用水紧缺,影响水稻正常的移栽,棉花等在田作物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人畜生活用水得不到保证,大运河航运困难甚至断航。最典型的是18、1994年。